创业指导

育人为本 齐抓共管 开放协同 保障有力 打造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新名片

我选武汉 > 创业服务 > 创业指导

2022-06-15 20:49 来源: 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经验汇编
【字体: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000余人,其中院士16人、教授1000余人,学生56000余人。校园占地7000余亩,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三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4个学科进入A类(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4个学科进入A+)。

 

图1-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

  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立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创新教育理念和实践,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名片。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融入体系、协同推进”,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学生创新团队建设等为依托,搭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平台;以“互联网+”等竞赛为平台,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以工研院建设等依托,为学生创业孵化和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支撑,构建学习、体验、立业“三级跳”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让学生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近三年由学校学生或校友创业设立的公司每年都在100家以上,其创业项目吸引的风投已超过100亿人民币。

 

图2-华中科技大学获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典型,2011年,汪海兵创建的淘米科技在美国纽交所上市;2012年,“微信之父”张小龙被《华尔街日报》评为“中国创新人物”;2015年三位校友入选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2017年七位校友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单。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等荣誉。

  一、学生创新团队:推动学生基于团队跨学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学校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区,支持启明学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优秀本科生搭建更具挑战性的学习实践平台;支持创新研究院加强优秀研究生交叉学科研究及培养,建设学科交叉创新团队、高水平课程。学校注重营造学科交叉育人氛围,淡化学生学科、专业界限,引导学生基于兴趣、志向、特长跨学科开展协同创新实践,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由“单打独斗”向“团队协同”转变。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以学生自主、导师指导、主动实践、科技创新为特色的本科生创新团队培养模式。培育出了Dian团队、联创团队、冰岩作坊等一批在社会和业界广受关注的知名学生团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创业人才,孵化出了150余家高科技企业,学校建立了24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和18个示范性学生创新团队,每年吸引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近2万人次。

 

图3-大白机器人学生团队

  案例:Dian团队。 

  Dian团队成立于2002年,由我校电信学院刘玉教授创建。团队推动以真实项目为牵引的“干中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成立十五年来,Dian团队学生在教师和企业人员指导下,累计完成30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科研经费超过2400万元人民币。共培养正式队员584名,其中已毕业531名。毕业生抱团创业50余家企业,10余家估值过亿。毕业队员张良伦等联合创立的贝贝网,已成为国内知名独角兽企业。团队探索将体制外实践向体制内转移,2006年起成立了“基于项目信息类专业教育实验班”(简称“种子班”),探索将真实科研项目训练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并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打通课内课外培养。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毕业生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突出问题,Dian团队以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宗旨,通过“干中学”的培养模式,以“真题真做”的科研项目为牵引,通过双师教学、流程管理等途径,锻炼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二、创新创业大赛: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体验 

  学校一直重视面向全体学生,以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为抓手,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把组织参赛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导师队伍建设、学生团队建设、创业帮扶有机衔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先后承办过“创青春”“互联网+”两个全国顶级创新创业大赛的高校,近两年,学校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数位居全国第一。

  学校每年组织和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100多个种类,参与学生5000余人次。近三年,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屡创佳绩,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奖励2346项,在2016、2017年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7金1银,成绩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图4-第三届互联网+华中大参赛队合影

  案例:“互联网+”大赛。 

  学校以“互联网+”大赛为载体,推动全校创新创业工作统筹协调,打通“创意-创新-创业”链条,形成面向全校师生、校友全覆盖。近两届比赛,我校共组织了516个项目、2411人次参赛,实现了院(系)全覆盖。

  学校注重以“互联网+”大赛组织参赛为抓手,做好大赛宣传工作,营造重创新促创业的校园氛围。其中,第三届“互联网+”大赛校赛“我最喜爱项目”线上投票,点击量达26346次。在整个大赛赛程中,通过校内外媒体以及学生社团组织,加强宣传报道和推广。真正做到以赛促教,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使得“互联网+”大赛在学校成为真正的“永不落幕的大赛”。

  三、地方工研院:完善师生创业实践、成果转化平台支撑 

  学校不断完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和成果转化平台体系,构建起从校内到校园周边再到校外,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孵化模式。在全国各地建立13个瞄准战略新兴产业的工研院,通过地方工研院体系,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和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产业化配套支持。

 

图5-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

  案例:广东工研院。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是我校与东莞市政府合作共建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现已建成一支600余人的研发团队,研发了十几类行业关键装备,发起推动全国数控一代工程,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建设了全国智能制造示范点,服务企业7000余家。建设了东莞唯一一个A类国家级孵化器,孵化企业200余家,其中自主创办高科技企业40余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主板上市后备企业3家。

  工研院探索实施“高校与产业贯通,科技与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主要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中心,将人才培养寓于产业升级的实际需求中,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反哺教育。

  一是以大学生实习基地为平台,指导学生深入产业升级的具体项目实践,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精神。2011年至今,工研院累计接收来自全国高校实习生近200人。

  二是以学生创业中心为平台,推动学生创业实践与产业对接。建设了16000平米的大学生创业苗圃,引进高校优秀学生创业团队,与地方产业、资本对接,推动学生团队研发项目尽快产业化。例如,我校学生周伟等创建的易步科技机器人团队,在工研院支持下,吸引当地社会投资500万,成功将产品推向市场,后在深圳二次创业,2014年融资一亿元人民币。

  工研院自2013年起,与学校联合举办 “工研院杯”创新创业大赛,共有678个项目、3309人次参赛。优秀创新创业团队不仅可以获得奖金资助,还有机会进入国家级孵化器,接受专业的创新创业辅导和孵化服务,获得创业启动资金和创业投资机构资金支持。

功能正在建设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