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指导

立足行业构建“三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选武汉 > 创业服务 > 创业指导

2022-06-15 20:42 来源: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字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最早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是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基地。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紧密结合行业和服务区域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打造独具校本特色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统筹推进全局工作。在政策引领方面,学校制定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划(2014-2020)》《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燎原计划》等制度措施,在课程体系、教学变革、实践活动、师资建设、基地平台方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长效机制。在机构保障方面,学校成立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处(正处级),组建长江国际创客学院,设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专干和创新创业委员,形成了学校整体规划、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学院抓实主体、师生共创共赢的工作格局。在场地和经费支持方面,学校开辟7300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实践场地,2018年学校投入就业创业相关工作经费达2907万,近三年社会支持资金近千万元。

  近年来,学校荣获“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基地”“国家级创新型孵化器”“科技部众创空间”“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示范基地”“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武汉市百万校友资智回汉“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2018年成功举办第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签约大会(签约总金额51亿元),凸显了“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卓越成效。

 

图1 校领导出席创新创业教育专题研讨会 

  一、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学校勇于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素养,鼓励学生探知学科交叉中的未知领域、触碰和解决新问题。

  [案例]平台建设:“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 

  2018年,学校联合35所高校、企事业单位发起成立“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组织“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依托自然资源领域相关高校和生产单位优势,立足行业、服务行业,加强自然资源领域跨学科交叉探索,大力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建设美丽中国、宜居地球,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携手培养适应自然资源领域行业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2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立 

 

3 校领导为中国地质大学杭州创新创业基地揭牌 

  学校深度融入行业,推进与浙江地质勘查局战略合作,成立中国地质大学杭州创新创业基地。组建地下空间研究所、自然资源调查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地学大数据研究所、国际设计驱动创新研究所,借助区位优势,局校互补,加快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双创实践育人基地、学生“地质+”创业孵化基地,共建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学生创业典型脚爬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李鑫 

  李鑫,2018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生。在读期间,他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传统地质学科结合,成立脚爬客(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7年获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2018年,他获评湖北省长江学子(创业型),入选黄鹤英才计划、科技部人才中心科技创新CEO特训营。目前,脚爬客已为全国近200家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提供咨询和科普服务,2018年公司营收已超2000万元。

  典型特色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加强调知识融合、技术集成、专业互补、资源共享,培养具有强烈变革思维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有效促进大学生从单一学科、单一门类向多学科、跨学科融合转变,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 

  学校深入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大力弘扬实践育人的优良传统和特色,加大各类科研基地、实验平台向全校学生的开放力度,让学生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提升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案例]平台建设组建科教协同实体——李四光学院 

  学校坚持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的发展道路,联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及8个研究所共建“C²科教战略联盟”、创新研发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了“李四光学院”,所有学生提前进入院士、教授的高水平科研团队,通过校内外优质教学科研资源的整合,培养独立思考、自主表达、崇尚学术、勇于探索的拔尖创新人才,现已累计培养420余名学生。

 

4【暑假把课堂搬入河谷高山】 张弥曼院士为周口店师生讲述科学之路 

  学生创业典型武汉中地水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彭浩 

  彭浩,2013级水利工程专业博士生,是学校教学科研融合的受益者。他在全国“创青春”创业竞赛中斩获了一金一银,入选由团中央、全国青联主办的“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成为中科网专家库最年轻的专家。他将课堂所学、实验所得落地落实,创建武汉中地水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是集功能性滤芯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科技企业,2016年公司与海尔集团达成从资本到技术、产品的全面战略合作。2018年公司营收达到802万元。

  典型特色学校依托周口店、北戴河、秭归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校外实习站和产学研基地、校企合作就业创业基地等平台,提升全校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比率,引导教师把国际学术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创造的能力,有效促进师生“寓教于研、教研相长”,夯实创新基础。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学校以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的教育责任,在建构学生基本专业素养的同时,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训练,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造就源源不断、敢闯会创的青春力量。

  [案例]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一体化平台---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学校与武汉市政府共同组建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技术转移与应用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孵化基地和运营支持平台、产业金融和投资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及国际合作平台五大科技产业服务平台,建设了国内领先的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5 全价值链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截止目前,组建了一支70多人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市场化服务队伍(全国最大)。2014年获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改革试点单位”(全国仅11家),2015年后陆续获批“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技术转移综合服务市场”“国家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武汉)试点平台”(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全国唯一)。近三年学校专利申请数分别达到664、1095、1181件。

  学生创业典型武汉迅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高辉 

  高辉,2016届环境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他结合专业创立迅牛科技有限公司,搭建了一个设计类学生、培训机构、设计公司三方综合服务的平台。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15年,公司获得200万元天使轮融资。2016年,公司完成Pre-A轮千万级融资,2017年,公司获上海坚果资本千万级A轮投资。公司将致力于真正解决好培训行业的最后一米难题,打造出一家全国优秀的学习型平台。

  典型特色通过构建全链条课程、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制度、引入企业、行业专业导师、开展互联网+大赛等各类创业实践、开通线上线下咨询室等途径,实现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耦合联动,引导青年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

  2016-2018年,学校高科技创新创业学生逐年增加,涌现出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创新人才王奉宇,人造闪电雷神男孩刘豪民,年营收近1500万的智慧博物馆优秀青年刘于飞,获评全国扶贫先进个人、带领500户农民成功脱贫的湖北返乡创业大学生翁新强为代表的双创人才,在学生群体中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

  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起了强烈反响,“三融合”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地学长江计划”“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及大赛等工作品牌得到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和新华网等权威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功能正在建设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