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指导

“两融入一贯穿”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湖北理工学院

我选武汉 > 创业服务 > 创业指导

2022-06-15 17:31 来源: 湖北理工学院
【字体:

  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发展迅速的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应用型办学定位,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路径和方法,凸显创新创业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的作用,办学质量和育人质量明显提升。

  学校2010年启动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学生自创、师生同创、产教领创等三个发展阶段,确立了“两融入一贯穿”的创新创业教育总体思路,探索了“六位一体、师生同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五业融合、产教领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成了全要素、全链条、全生态、全公益的创业孵化基地,取得了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的成果和经验。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1、实践模式

  学校将培育创新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创业能力与专业教育深度有机融合,首创9P专创融结合、专创融合生成性教学体系,从认知-方法-问题-目标-项目-合作-实践-产品-呈现九个层次,落实在培养方案-课程-课堂-实践全教学环节,贯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见图1。

  

图1 9P专创融结合、专创融合生成性教学体系

  2、关键措施

  (1)建立长效机制。将创新创业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由分管副校长兼任院长,设立专职常务副院长。

  (2)优化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拓展”四大模块构成,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中创新创业通识教育3个学分,专创融通学分不低于5学分,落实将思想价值引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3)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通识教育+实践教育+融合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两门必修课,自建《功能性化工材料创新创业》等5门专创融通、思创融通课程,引进《创业思维与创业逻辑》等在20余门线开放课程,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SYB、KAB等课程。

  (4)改革教学方法。投入近千万元建设智慧教室,为创新创业教学采用翻转课堂、PBL等教学模式,应用讨论式、情景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提供优质条件。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创业教育之中,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业思维推进思政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探索人生化导向、故事化讲授、合作式学习、游戏化教学、情景化呈现的思创融合教学模式。

  二、探索实践“六位一体、师生同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升创新创业育人质量 

  1、实践模式

  构建组织体系、教学体系、师资体系、服务体系、项目体系、孵化体系互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现协同育人、师生“同创”。聚焦师生“同创”,驱动IPAD 1.0引擎模块,将创新创业教育(Instruct)作为重要抓手,以创新创业项目(Project)为支点,师生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Action),促使师生双创能力协同发展(Development)。

  2、关键措施

  (1)强化机制保障。学校从教师的职称评审、岗位设置、绩效考核,学生的学分认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对师生“同创”进行支持和激励,为师生“同创”给予制度保障,出台文件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师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课题申报、知识产权申请,达到师生同创。

  (2)着力提升能力。建立了创新创业课程群: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2门,52学时,选修课20门,386学时;二是每个专业开设不少于5个学分的专创融合课程;三是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业训练营课程。通过内培外引,培养百名校内创新创业教师和选聘百名校外创业导师的“双百”师资计划。

  (3)打造服务平台。建成12000平方米的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师生提供全要素、全链条、全生态、全公益的“拎包入住”一站式服务创新创业平台。开放各级实验室和实践平台,鼓励在教师指导下“游学”。建设创新创客工坊,为大学生提供产品试制车间。建设“一学院一基地一特色”的教学院级创新创业基地。

  (4)创新实践模式。首创具有自身特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双向成长”教育实践模式,在成果载体上,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实施“作业-作品-产品-商品”转化,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项目成长过程中同时实现个人创新创业能力(人品)成长,培养了创新意识、责任担当,实现了立德树人,见图2。

  

图2“双向成长”的“四品”创新创业实践成果体系

  三、构建“五业融合、产教领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学校服务地方能力 

  1、实践模式

  构建对接产业、融入专业、贯穿学业、引领创业、带动就业的“五业融合、产教领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驱动IPAD 2.0引擎模块,通过对接区域重点产业(Industry),搭建产教融合平台(Platform),应用(Apply)高校各类创新资源,驱动(Drive)高校、区域、企业协同创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2、关键措施

  (1)强化机制保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校企产学研工作的意见》、《湖北理工学院青年教师进企业项目管理办法》、《湖北理工学院企业科技特派员管理规定》等制度,为产教“领创”提供了机制保障。

  (2)拓展发展空间。铆住“绿色、矿冶、智能、虚拟”等学科与产业的扭结点,立足鄂东南,面向湖北,辐射全国,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战略,与省内外建成30多个校地、校产、校企合作的研究基地和实践平台,推进产教“领创”。

  (3)提升能力服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应用技术实践能力,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跟踪企业、培养联合企业、建设融合企业、课题来源企业、人才服务企业”的目标。

  四、春华秋实,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彰显 

  1、创新创业教育实效不断得到凸显

  目前,学校创新创业基地入驻孵化企业(项目)183个,其中教师项目24个,学生项目159个。创新创业基地培育了马可望、宋学攀等一批创业人才,孵化了湖北扬信化工有限公司、黄石盛通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有500名毕业生在宜兴国家级环保科技工业园创业。

  教师的研究课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9P”课程设计与开发》已被教育部合作育人项目立项;《“IPAD2.0”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承担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研究项目4项;自编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入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近3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00余项、省级奖项500余项,获奖数量年均增幅达到12%以上,奖项的“含金量”提升较大;学生承担研究课题 60余项、承担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200项,获得专利130余项、软件著作权30余项。根据第三方跟踪调查显示,毕业生自主创业率高于全国非“211”本科平均水平,创新型、科技型创业占比40%以上,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总体满足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2、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持续得到肯定

  2017年9月,学校参加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选手受到原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接见。2017年12月湖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会在学校召开,学校探索实践具有地方本科高校特色的“六位一体、师生同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大会上进行交流。2019年1月,学校在首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年会暨第二届双创实践新技术高峰论坛上作经典案例交流。

  学校创新创业基地先后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湖北省人民政府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省教育厅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省人社厅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科技厅“省级3A众创空间”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经信厅“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被评为首批“湖北省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

  3、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影响不断得到彰显

  学校创新创业工作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等各级各类媒体报道百余次,报道创业典型人物50余人(次)。

  2018年1月《湖北日报》以《湖北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侧记:种下梦想待花开》为题报道了我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做法和成效。2018年11月湖北教育简报刊发了《湖北理工学院“五转三提”凝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典型做法。2019年1月,《中国教育报》以《打造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升级版”》为题介绍了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成效。

  创新创业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立德树人。学校将坚定不移地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紧紧围绕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者和创业者这个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命题,将创新创业教育推向新高度,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向新高度,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功能正在建设中,敬请期待!